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理政>>民意征集>>正文
《四川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
be365  发布时间:2016-11-04 作者: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点击: ) 选择阅读字体: [字号: ]  
  为切实提升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促进我省全面小康,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省卫生计生委起草了《四川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6-2020)》(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7年1月19日前将意见反馈省卫生计生委。

  联系人:郭思忱

  联系电话:028-86135627

  电子邮箱:scwjwxcc@163.com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年12月30日



  

四川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6-2020)

(征求意见稿)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不仅是衡量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我省居民健康素养较低,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对我省居民的健康影响较为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为切实提升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促进我省全面小康,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情况,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措施,加大城乡统筹,加强健康知识传播,推动我省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同步稳定提高。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全省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40%,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提高到15%,慢性病防治素养提高到20%,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提高到25%,各地将健康素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目标: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85%。

  ——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700万。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87.2%。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省90%。

  ——各市(州)创建健康促进医院20个,创建健康促进学校30个,市州20%的县区建成健康促进县(区)。

  ——全省建设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企业、社区各100个,流动人口健康家庭200个。

  三、工作内容

  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树立大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开展健身活动、提升健康素养为重点,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格局,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强化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的优先指标,实行绩效考核,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良好氛围。强化部门责任,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围绕居民健康素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从社会宣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干预,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强化个人责任,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提升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帮助群众树立科学健康观,提升居民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妇幼健康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卫生应急素养,实现全省居民健康素养、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

  四、积极推进“九大行动”

  (一)“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行动

  实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人民共建共享,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格局,建立覆盖各个部门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统筹领导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实施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开展跨部门健康行动,应对和解决威胁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二)贫困地区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针对贫困地区疾病谱和群众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重点针对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开展“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五不做”(鲁莽驾驶、乱扔垃圾、不文明丧葬、随地大小便、饮高氟砖茶)、“三适量”(饮食适量多样、劳动适量合理、烟酒适量节制)、“三加热”(食物煮熟、生水烧开、隔夜食品加热)、“三勤做”(打扫卫生、通风祛湿、除“四害”)等健康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在村委会开设健康知识夜校,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 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等活动,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康扶贫工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卫生城镇创建与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相结合,加强城乡统筹,做好农村地区环境改善,公共安全保障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推动实现省委提出的“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

  (三)学校健康教育行动

  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学生健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同步提升。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促进学校健康环境改善,加强学生良好卫生和健康行为的建立教育,加强控烟、心理健康、青少年性健康和疾病防控干预活动,确保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开展学生体质监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配合,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实施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校园足球等多种运动项目健康发展,让主动锻炼、阳光生活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四)全民健身行动

  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让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创新全民健身体制机制。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80%的县有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制度,把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名称、具体时间及相关要求等向社会公布。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五)健康促进区县建设行动

  按照全面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推广的原则,大力开展健康促进区县创建活动。以区县为主体,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制定有利于居民健康的公共政策,多部门联合开展健康行动。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业,发挥健康促进场所的示范作用,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针对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健康服务提供、健康素养提升等工作,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提升各类人群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完善健康促进区县创建标准和工作规范,加强健康促进区县创建效果评价和经验推广,推动健康促进区县建设科学规范开展。

  (六)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针对我省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出流入人口并存,随季节、年龄等因素变化的潮汐式流动等特点,以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15-49周岁流动育龄妇女和6-14周岁流动学龄儿童为重点,建立政府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机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园区、市场等场所开办健康知识讲堂、健康科普夜校,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热潮,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改善农民工用工单位的卫生环境和体育锻炼设施,推行工间健身制度,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相关政策,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体系,督促企业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制度,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损害和职业病发生。 

  (七)健康科普信息管理行动

  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制定媒体健康科普工作规范和指南,规范健康和养生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促进健康科普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鼓励和引导各类媒体办好健康类栏目和节目,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多用人民群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健康知识植入人心。建立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专家库、资源库,打造权威健康科普平台。加强健康科普舆情监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健康风险因素。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健康教育传播渠道和平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等都要把好关,不能给这种虚假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加大对医疗保健类广告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坚决打击虚假医药广告,严厉惩处不实和牟利性误导宣传行为。

  (八)健康促进体系建设行动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地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构建省、市、县三级健康教育机构网络,确保每个县有一个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充实人员力量,按规定配备工作需要的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办公条件,加快建设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网络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探索基层卫生计生整合融合模式,建立基层村医、公共卫生人员、计生人员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知识宣传队伍,筑牢基层健康教育网底。

  (九)健康素养监测行动

  建立有效的健康素养监测、监督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健康素养研究,建立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方法,定期开展监测。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康素养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制订素养水平相关标准、规范和指南,对各地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进行评价,为健康素养促进政策制定和策略调整提供依据。加强健康素养理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不同人群的健康素养现状、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高监测结果的应用,为各级政府进行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将主要健康指标和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实施落实工作。各地要把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作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放在卫生与健康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位置,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工作。要制订本地区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明确各部门和专业队伍的职责分工,要将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作为推动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加大投入力度

  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政府健康素养促进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开展,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用于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素养促进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监督考核。

  将健康素养各项工作指标列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考核评估。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对于工作落实不力的,要通报批评,责令整改。
评论列表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